边城的读后感

时间:2023-04-22 23:27:28
边城的读后感(汇编15篇)

边城的读后感(汇编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的读后感1

在我看来,《边城》这本书过于平淡,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说起沈从文《边城》的语音特点,就不免想起汪曾祺的一句话:“《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即不似初期那样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它很真实,它只是在慢慢地向你讲述一个故事,故事讲完了,它也就离开了。然而总是该留下些什么吧,我这样想。那么它究竟留下了什么呢?

质朴,应当是它留下的,在茶峒小城中,沈从文对于环境的描写是自然的,“空气中有泥土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停。”作者平实的语言,却最能体现那种黄昏时的静谧与倦懒,也最能突显翠翠的心事。

未打开这本书时,满脑子都是这句“《边城》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又想出来。”这也是我对《边城》的第一印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经常思考这句话,这句话到底对吗?城内的人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为什么想进来呢?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 ……此处隐藏12124个字……。青山绿水养育了她,也养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读着读着,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立刻让我联想到电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中优美画面:桃花源处的人家,小溪流水潺潺,阿黄狗通晓人性……

《边城》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融入了作者的理想:老船夫对生活的满足、对于人的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情……当然湘西淳朴的民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爷爷摆渡不肯收钱,甚至到了撒钱丢地上相背而行的地步,小说中爷爷买猪肉互相推钱的情景描写也是如此。即使是城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十分不在意钱的人。总之这是一个没有功利性的边城,人人重义轻利。这又让我想起童年在农村生活:你家送我河塘里捉的鱼,我家送你鸡下的蛋;小伙伴们在别人家的花草田里打滚,上树掏鸟窝、摘桑椹,下地里摘别人家的黄瓜;小时候当放牛娃,小河边捉鱼虾……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天保在求爱无望后退出,后驾船闯滩而死,傩送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而去,而翠翠仍与黄狗坚守渡口……

如果说这个爱情故事是个悲剧,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无奈。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生谁能说都如人所愿?我曾经也时常绕着校园的围墙独步,常想起鲁迅在《少年闰土》中写的那句话:“只看见院子里的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心中的不如意、心中的无奈与烦恼怎好向园外人诉说?

冬日读《边城》犹如暖阳照射人心,让人有净化心灵之感。《边城》的人生是纯洁的,翠翠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做摆渡人默默付出却不贪图虚荣,她心中有所爱有所求,却并不为此挣扎。从某种角度可不可以这样说呢,学校这方净土可不可以算作是沈从文理想的“边城”甘做“摆渡人”,是不是还要有精神层面上更高的追求?我是不是应该在心灵的高处,修座纯洁的白塔?

《边城的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