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合集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读后感1“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知道这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直喜欢这段话。今天读先生的《文化苦旅》——黄州突围,终于找到这段文字的出处。
对于苏东坡最初的认识,来自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他说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全才最可爱的男人,于是一直崇拜和景仰。今天看先生的《文化苦旅》——黄州突围篇,东坡的悲惨遭遇和经历,竟让我几次泪目。
苏东坡一生走过和流放过许多地方。这些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但是僻远的黄州却给了他最大的惊喜和震动。
他来到黄州之前,正陷入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我们也许会猜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的珍惜他,虔诚的仰望他。事实恰恰相反,无数卑劣文人与小人的嫉妒、诽谤和诬陷,让这个旷达、单纯的男子不知身犯何罪,竟让差人用绳子捆扎着,像驱赶鸡犬一样,走在示众的路上!
“贫瘠而愚昧 ……此处隐藏13860个字……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片巨大的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这是要请喜欢赏花的读者们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