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燃烧》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燃烧》观后感1整个悬疑设置很稳,但导演却无心讲一个悬疑的故事。各种一开始被认为是为悬疑设置的伏笔,到了后来才明白是导演更深层次的隐喻。一直没有出现的猫,四处寻找即将被烧毁的仓房,Ben的上层聚会和谈话,海美半裸的舞姿和离奇的失踪这些符号既在现实层面推进故事情节,又在梦境层面传递导演的意识。生命的意义,阶层的矛盾,社会的崩塌,年轻一代的愤怒和迷茫,最后都随着宗秀的怒火在燃烧的塑料大棚里全部释放。
故事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烧仓房》,没有看过原著,很难说导演是传递了原著的隐喻,还是在强化自己的意识。不过用悬疑的外壳表达对韩国社会阶层的深度思考,这像极了前年的另一部韩国电影《哭声》。两部电影都有结构完整的悬疑外壳,前者通过社会阶层的隐喻,后者通过宗教的种种元素,剖开韩国社会的结构。无论观众是否理解和认可这些隐喻,这样讲故事的方式都值得肯定,导演让意识流有了着力点,而不像毕赣那样悬在半空。
威廉福克纳在电影里被反复提及,为此我查阅了威廉福克纳的生平和作品介绍,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从传统到现代的激烈变迁是福克纳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他被批评为反现代,将工业化的后果描写为一种罪恶(俄康纳,1988)。帕里尼认为, ……此处隐藏477个字……迟到早退,上二楼诊室只有几十步的楼梯,她却要花上几十分钟,常常累的精疲力竭,疼的满头大汗,但她从不叫苦叫累。为了与病魔抗争,回到家还要花上几个小时做康复训练,母亲心疼得偷偷落泪,而以“平地木”自居的她却故作轻松,一笑掩之。20xx年底,得知自己被确诊为“小脑扁桃体疝骨髓空洞症”,只有五年的生存时间。在短暂的伤心过后,她奋笔写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属于我的生命虽然只有五年,但我要把每一天当一辈子来过”的誓言,并顽强地与病魔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
作为“平地木”,她“用途”极广。虽然拖着病残的身体,但她却始终和正常人一样,甚至比正常人还要努力。她恪尽职守,用心服务,把全部的爱倾注给了病人。她对所有的患者都一视同仁,面带笑容,言语温和,象对待亲人般温暖;她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她拖着病体冒雨去给顽固性失眠的患者送药方;她坚持劝说不信任她的患者进行检查,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她一天天的不喝水,只为了多看一个病号,最多的时候一天接诊断120例患者;她病危时立下遗愿,将身体献给医学事业,用行动履行了“平地木”的诺言……
陈海新,这株美丽的平地木,平平淡淡,却又轰轰烈烈。她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完成了一个医生悬壶济世的神圣使命,也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同海新相比,我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稳定,但我们却时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总觉得工作太忙、工资太低、爱人不够体贴、孩子不够听话,成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和海新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多么大啊。
陈海新,这株美丽的平地木,在为病人治病的同时也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作为一个普通人,虽然我们平淡无奇,但也要以感恩的心面对人生,认真工作,认真生活,把自己百分之百交给“大自然”,我们的生命也可以象海新那样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