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位叫马修的音乐家,他成了“池塘之底”孩子们的新学监。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马修寻找到了一座新的“桥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音乐他只为那群孩子们谱写乐章,但它同样悦耳动听。最起码,那群问题少年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和爱。
不,又不全是爱。影片总让我会想起一些片断。那个个子很小,父母在二战中牺牲,不会唱歌的佩皮诺,最后他成了马修的养子,成了一个大名鼎鼎的音乐指挥家。那个在睡前狂欢时一边吹口琴,一边唱着“秃子,秃子,你会完蛋的,秃子,秃子,这儿轮不到你说话”的科宾,但马修没有像校长一样把他拎到办公室揍一顿,而是和他一起唱这首歌,尽管最后他当了一个“架子”。那个戴眼镜的博尼菲斯,那个“天使的面容”莫朗奇,那个马修第一天来就给他“惊喜的”勒克莱克……他们都被马修淳朴的音乐所感动,洗礼了心灵。
那个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他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问题少年找回自我,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 ……此处隐藏11529个字……的影响。当年校长口中表面老实谦虚、心底里恶毒的学生皮埃尔在五十年后成为了世界著名音乐家。在马修教授的音乐课中,每个孩子慢慢都有了变化,他们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变得安静了,似乎在音乐中才重新成为了真正的孩子,不再那么暴力,不再变坏,实际上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坏孩子。音乐确实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人的心灵,让苦难不再深痛,让劳累变得轻松,让悲伤的心接受抚慰。教育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成长结果必然就不同。这部电影中,音乐的教育方式就显示出很大的力量和作用。如果学校的管理者只是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类似关黑屋子的惩罚措施,不是温和的态度,而是暴力的手段,不仅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哈森校长便是个失败的教育者,简直就是孩子们的魔鬼。哈森代表的就是当代很多刻薄的教育者,他们的方式和素质教育无关,严厉,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人性,他们对问题学生判了死刑,不试图拯救,而是满心厌恶而绝对式的管教,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内心想法,而硬生生的把他们划分到不可救药的队伍里。每一个教育者承担的不只是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认为应该把传统的说法改为育人教书。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孩子们身上的可爱之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的缺点都是很小的可以纠正的。回到电影,如果没有马修学监,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应该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问题得不到解决,将来反而会成为社会的毒害。说的直白点,哈森校长是毁人的人,马修是重塑人的人。
在音乐中,陶冶性情,挥去恶魔。那样天籁的声音,发自纯真的孩子们的口,是他们向善的表现,是他们对爱的追求。一个好的教育家,定会把孩子心中的那个魔鬼打压下去,让他成为一个人,真正可称得上是灵魂的工程师。在这样特殊的岗位上工作,需要良心和善心,需要耐心和平等心。